会员登陆:
      看不清?点一下  

10万+刷屏文是如何炼成的

时间:2015-2-28    来源:公众号:传媒圈

  过年这几天,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火了,不仅引起了朋友圈内大大小小的讨论,而且还激励了一大波“XX返乡笔记”出世,俨然成为新晋热门话题。回想刚刚被羊咩咩送走的农历马年,这类现象级的文章还真不少,吴晓波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直接导致中国游客买断日本马桶盖;而《惊慌庞麦郎》则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解读,人声鼎沸;《少年不可欺》则引发了一场关于版权保护的大讨论。

  1、“现象级”文章,都有一副怎样的面孔  

  这些文章乍看之下,从内容到形式,甚至作者、机构都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但深究下去,蛛丝马迹,倒也能发现些门道。
  
  文章都引发对于社会问题的讨论
  
  这些问题多与热门的民生领域相关,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问题一直是城镇化讨论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博士生返乡一文处处都渗透着这种矛盾;大时代中底层小人物的悲欢与扭曲在庞麦郎身上展露无遗,人们同情他,因为每一个人在转型的时代中都有自己的无奈;吴晓波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戳到了产品质量安全的痛点;《少年不可欺》中,我们看到互联网时代版权保护的稀薄与原创内容在强势媒体面前的无力。
  
  每一个问题,都和这个社会脉搏的跳动同步,围绕文章的讨论,事实上是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讨论。

  文章包涵着明显的冲突性

  冲突性是一篇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博士生返乡笔记》中,城市文明、乡村文明之间的冲突,博士身份和农村出身的冲突展露无遗,人们在冲突中思考,无论是站队也好,综合评判也罢,无疑都激起了人们的表达欲。庞麦郎一文的冲突就更多了,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梦想、欲望和现实的冲突,这些矛盾突破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因此成为一时间关注的焦点。
  
  冲突的制造和呈现让文章本身具有了话题性,受众出于各自处境无论站在冲突的哪一方,都足以让这场讨论精彩纷呈。
  
  文章无一不采用借势的传播策略

  借势是市场营销中常用的策略,如果把文章看成媒介产品,自然也适用。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发布的时间结点都有讲究。春节假期中发布《博士生返乡笔记》,不仅在时间上迎合了热点,而且迎合了返乡潮中的受众心理。《惊惶庞麦郎》一文则借着神曲《我的滑板鞋》余热,将围绕歌曲本身的话题推到了一个新的热度。《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借着“中国人买空日本马桶盖”的新闻梅开二度,阅读量飙升。《少年不可欺》则在陌陌上市前发出,也是借着预热期的热度博得了关注。

  霸占着人们注意力的话题就是一条粗壮的大腿,文章借势而为,分享注意力,与此同时制造新的话题,这其中的奥妙不言而喻。





« 前页 第一页 1 2 最末页 后页 »

 最新评论   (0)

更多评论

 合作伙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26071号
    Copyright 2010 www.ckia.org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